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
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
、平等和包容?当传统企业
以利润最大化为圭臬,难以
将社会问题的解决置于首位
时,当公益组织因资源匮乏
与生存压力而步履维艰时,
谁能在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的博弈中开辟一条新路?十
个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企业,
以鲜活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本书中的这些企业案例不仅
是创业的故事,更是对“混
合目标”这一社会企业核心
特征的深刻诠释——在追求
经济收益与社会价值的动态
平衡中,以创新模式回应中
国社会的深层挑战,以使命
坚守点亮弱势群体的希望之
光。
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为这些社会企业提供了生长
的土壤。城乡发展失衡的裂
痕中,善品公社以电商之力
破解“扶贫漏斗困局”,将分
散的资源凝聚为产业链的合
力。在四川雅安,黄果柑合
作社通过品牌共享与“四级
品控”体系,让农产品从田
间直达消费者,既提升了农
户收入,又重塑了乡村经济
的造血能力。七约生态农业
则从土壤退化的危机中突围
,将传统米酒酿造与有机种
植结合,不仅让千亩土地重
焕生机,更吸引年轻人返乡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这
些案例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
的现实:在城市化与工业化
的浪潮下,乡村的生态保护
、产业升级与人才回流需要
更具韧性的解决方案,而社
会企业通过整合商业逻辑与
公益使命,正成为弥合城乡
差距的重要力量。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是
另一社会痛点。集善乐业以
“公益联合体”模式构建残障
人士就业生态,通过数字化
技术赋能,将话务客服、大
数据标注等岗位转化为残障
群体的职业机遇。甘肃张掖
的就业基地不仅为残障人士
提供了经济收入,更通过康
复训练与心理咨询帮助残障
人士重拾尊严。成都童萌则
在普惠早教领域另辟蹊径,
以“妈妈合伙人”制度激活社
区闲置空间,让中等收入家
庭以每月300元的成本享受
优质服务,同时为全职妈妈
创造就业机会。这些实践表
明,当市场因成本考量回避
弱势群体,当政府资源难以
覆盖需求长尾时,社会企业
以混合目标为导向的微创新
,往往能撬动系统性变革。
例如,大米和小米通过自主
研发的RICE干预体系,将
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从一线
城市下沉至乡镇,以科技与
资本的力量填补公共服务空
白。这种“商业支撑公益,
公益反哺商业”的闭环,正
是社会企业区别于传统组织
的核心优势。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
何让社会价值不被经济压力
所稀释。十方缘在临终关怀
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启示。从
个人陪伴到组织化服务,其
建立的五星级义工体系与
ISO认证流程,既保证了服
务质量的专业性,又通过“
爱与陪伴一堂课”等产品实
现公益价值的可持续传播。
复恩与复观律师事务所则通
过法律研究与服务的“三元
闭环”,推动公益行业法治
化进程。它们证明,社会企
业的成功不仅依赖初心,更
需要将使命嵌入治理结构。
正如成都天杰在推广有机钾
肥时,从单纯销售转向“土
壤优先”的技术服务,通过
示范田与农民课堂建立信任
,最终在商业回报与社会效
益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动
态校准”的能力,正是混合
目标管理的精髓——它要求
组织在使命僵化与商业漂移
的钢丝上行走,以悖论心智
接纳冲突,以组织护栏约束
失衡,以钟摆平衡实现螺旋
上升。
中国社会的转型阵痛为
这些企业赋予了独特的使命
。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十方
缘为重症老人提供心灵呵护
;城市化进程中,古村之友
通过互联网平台激活新乡贤
力量,守护文化遗产;教育
资源不均的现实中,是光以
四季诗歌课程点亮乡村儿童
的情感世界。这些案例共同
指向一个事实:当经济发展
与精神文明的鸿沟日益扩大
,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复
杂需求时,社会企业以其灵
活性与包容性,成为社会痛
点的“缝合者”。它们不满足
于“解决症状”,而是深入问
题的因果链条。例如,善品
公社不仅帮助农户销售农产
品,更通过合作社培训与产
业链共建,提升乡村的自主
发展能力;七约生态农业从
化学农业的反思转向有机种
植,试图重构人与土地的伦
理关系。这种系统化的问题
解决思维,恰恰是商业企业
“共享价值”策略难以企及的
深度。
然而,社会企业的探索
绝非坦途。混合目标带来的
内在张力,在案例中清晰可
见。成都童萌从公益转型社
会企业时,收费模式曾引发
“背离初心”的质疑;集善乐
业在扩大就业基地规模时,
面临专业人才短缺与人工智
能替代的双重挤压;复恩在
推动公益法治化时,需在学
术理想与客户需求间寻找交
集。这些挑战暴露出一个根
本性命题:社会企业如何在
不背离使命的前提下实现可
持续发展?答案或许藏于“
动静对齐”的策略中——成
都天杰通过“离心锚定”拓展
新业务时,始终以土壤修复
为使命内核;善品公社在品
牌升级中坚守“四级品控”,
让商业扩张成为社会价值的
放大器。换言之,社会企业
的生命力在于,将变革的“
动”与使命的“静”融为一体
,使每一次战略调整都成为
对初心的再确认。
站在更宏大的视角,这
些案例折射出中国社会企